生意社11月16日讯
11月上半月以来,国内冷轧价格一改颓势,直线上涨。一方面是由于冷轧钢厂开工率下降,市场供应有所减少,部分主流资源缺货,导致贸易商报价频繁上调;另一方面则是原料热轧期货价格持续走高,市场跟涨情绪升温,进而推升冷轧价格。但是据生意社了解,除去月初涨价后的一波采购热潮出现后,后来的终端采购积极性并不高,基本保持少单少量行情,但相比于10月,11月市场行情明显好转。
据生意社价格数据监测显示,截至11月15日,上海1.0*1250的冷轧卷市场均价在4267.50元/吨,较月初上涨0.95%,同比依旧下跌4.98%。其中本钢4270元/吨,鞍钢4250-4290元/吨,马钢4270-4280元/吨,武钢4250-4270元/吨,除鞍钢外,其余钢厂产品高低价差明显缩小,主要是由于目前终端对品牌的要求开始放松,基本按照哪家便宜哪家采购的操作思路。另外贸易商对11月下半月行情目前持乐观态度,认为减产和补库需求或继续支撑冷轧价格。
分析10月至11月上半月的冷轧市场,其原料端热轧板卷价格的跌幅相对较小,整体保持震荡行情为主,且11月以来亦止跌反弹,进而支撑冷轧价格。不过相比于热轧目前市场3600元/吨的均价行情,与冷轧(4270元/吨)的价差仅在670元/吨。且据生意社了解,部分冷轧贸易商的钢厂订货价格在4200元/吨,看似卖货还有近70元/吨的利润,但是如果算上其他成本,其盈利空间也仅仅在30-40元/吨。因此就冷热扎目前的价差来看,钢厂盈利空间基本很少,未来冷轧或还有上涨空间。
供应方面:截至11月15日,全国29家47条冷轧产线,停产线增加9条,整体开工率在80.85%,已连续3周下降,创8个月以来的新低水平;产能利用率为72.92%,亦连续3周下降,创下8个月以来的次新低;钢厂周产量在73.81万吨,连续下降4周,创下5个月以来的新低。整体显示冷轧市场供应在当期的时间节点上,明显有所下降,主要是由于前期价格下降后,部分钢厂停减产所致。
库存方面:截至11月15日,全国29家冷轧钢厂库存量在28.17万吨,周环比降幅仅0.79万吨,整体库存水平正常偏低。而26个主要城市市场库存在109.64万吨,连续下降4周,创下2个月以来的新低水平,整体库存水平与10月相当。因此,整体冷轧厂库消耗较少,社库消耗增加,主要是由于市场贸易商在低价清库,回笼资金,厂家直发资源暂不订货所致。不过终端自提相比前期亦较少,且受制于严查超载现象,物流时间延长也有一定的影响。
需求方面: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,2019年10月,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收窄。产销量比9月分别增长3.9%和0.6%,比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1.7%和4%。1-10月,汽车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0.4%和9.7%,产销量降幅比1-9月分别收窄1和0.6个百分点。2019下半年以来,我国汽车产销虽呈现了降幅逐渐收窄的走势,但在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、国六标准带来的技术升级压力、新能源补贴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,市场总体回升的幅度有限。而这些影响因素短期内仍将存在,因此行业将继续承压,企业分化也将更加明显。因此短期有所支撑冷轧需求。
从技术面上分析,从冷轧现货K线图上看,连续两周K线为“红柱线”,且7日均线刚刚上穿30日均线,并持续向上,显示冷轧价格有继续上涨的动能,且成交量逐步增加,涨幅空间扩大。另一方面,热轧期货主力合约近期连涨3天,并涨势良好,或将继续推升冷轧现货价格。
综上所述,生意社冷轧分析师认为,当前冷轧市场基本面已经转变成“供小于求且紧平衡”态势,还有上涨空间。另一方面,随着冬季临近,钢市淡季效应显现,北方市场已经逐步呈现“有价无市”行情,虽然北材南下需求尚存,但终端年末的补库需求,目前尚未开启。加之在三季度,钢坯与板材市场进口较多,或在11月显现,因此后期的市场供应或增加。因此或再次呈现出“供需宽松”格局,进而拖累现货价格。最后,12月钢厂采购定价普遍持平为主,所以预计冷轧市场在11月下半月或整体震荡上涨为主,涨幅或少于上半月。涨幅空间20-40元/吨,均价预计在4290-4330元/吨。
来源: 生意社
标签: 颓势 强势 上涨 生意 市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