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O是行业内专业人士交流使用的名词,正规名称应该是首次公开募股。IPO其实还有一个名字,叫做“难”。在审计实务中,IPO审计为什么会这么难呢?
一、企业与证监会的双重关注
首次公开募股,意味着上市公司从创立开始第一次对外向公众出售股份,或者非股份制企业,通过IPO调整为股份有限公司。这种比较大的质的改变对于企业来说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。
也正是因为首次上市挂牌,证监会无论在过会审核程序方面还是质量把关上都会无比严格。首次上市的企业,在股票价格和市场吸引力层面上都会特别受欢迎,融资的规模与效果会非常显著。如果通过IPO的企业并没有相应的实力和资质,那么对于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。
二、工作量与职业责任的双重压力
正因为被审计单位和证监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切,在IPO审计中,注册会计师无论在工作强度上,还是职业判断上的压力都会很大。
1.IPO企业的背景变得复杂。现代经济制度下企业成立的形式和生产经营的历史背景都变得复杂。企业之间合并收购、兼并等等方式与关联关系等需要注册会计师仔细的调查与研究。
2.监管压力的增加。根据调查显示,每一年的IPO项目需要经过的监管与检查不仅次数众多,而且在流程上也有重复。证监会、国家审计署、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多重监管、反复检查成为IPO审计的主要压力。
3.本身的特性决定。IPO项目的周期比较长,需要相互配合的中介机构与评估机构众多,如律师事务所、会计师事务所、券商以及资产评估机构等等。在错综复杂的工作关系中,一旦出现沟通与协调不顺畅的情况,工作强度与责任自然就会变大。
三、审计客体的固有风险
决定要首次公开募股的企业,在股份制公司建设与制度完善程度方面都不会很高。很多的IPO公司都想通过这个项目,吸引更多的融资,扩大生产经营规模。这在一定层面上来讲,参加IPO的公司本身就是不完善的。由于IPO可以带来更高的利益,在企业中造假和舞弊的几率会比普通的审计项目更高,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说挑战更大。
尽管现在证监会已经加大对IPO过会的审查力度并调整每一年的通过数量,IPO仍旧是行业内比较烫手的山芋,需要审计人不断的探索与进步。
标签: 审计 困难 IP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