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杯银杯抵不过消费者的口碑,老干妈从来没有打过广告,靠消费者的口碑一个传一个。做事看长远,我们要做到祖祖辈辈,目光短浅是走不到多远的。——陶华碧
一切以消费者为核心,其他一切纷至沓来。先做忠诚度,再做知名度
一个企业在起步期,到底是该默默地关注打磨自己的产品,还是赶紧推出自己的产品,打响知名度,这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躲不过的问题。陶华碧在创建老干妈之初,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难题。一方面陶华碧需要做出好吃的辣酱,并且保证产品的质量,另一方面她也想打响老干妈的名头,让消费者都认识这个牌子。
在今天普遍认为营销大于天的商场中,绝大多数企业家的做法是先做出一款不错的产品,然后开始大面积地铺开产品,等企业壮大后再慢慢打磨自己的产品,毕竟酒再香也架不住巷子深。这种想法在小企业经营者中认同者尤其多。
因为小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,与有实力的大公司相比,能够争取到的机会很少,因而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得企业的名声。其实还与小企业受到的众多不公正待遇有关。
现实的商业环境,对小规模企业存在着很多先入为主的歧视,很多资质要求条件就足以将很多有特色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,比如注册资本、经营规模、成功案例、经销网络、知名度等。相对于大公司而言,小规模的企业能够抓住的机会要少很多。这些不好的潜规则都在暗示企业家要快速打响产品知名度,而不是默默做产品。
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。当企业家将重心放在追求规模上时,必然将减少用在产品质量上的精力。不过绝大多人并不能最好这其中的平衡,因为追求规模不等同于简单的数量累加。如果只是数量上的增加,整体的生产力却没有得到提高,这就是浮肿。莫把误胖作为成长
企业最危险的错误就是把发胖误认为是成长。一个企业如果不把不能做出贡献的活动抛开,那它将会遇到麻烦。
就拿老干妈所在的佐餐调味品行业来说,这样想的企业也不缺乏。上世纪最出名的调味品永峰辣酱就是因为一味求大,最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产品质量,那时候它的名气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,因为人人都知道永丰辣酱出了事。还有一个讽刺的例子就是和老干妈打官司的刘湘球老干妈。老干妈之所以突然之间出名就是因为这家企业热衷于做广告,而且投入不菲。不过当它官司败诉之后,也因为自己之前打下的名声而迅速为人所抛弃。
陶华碧带领的老干妈走的是另一条路子,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打广告,只是埋头做辣酱,做完一款后再接着开发新产品,大有“两眼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做辣椒酱”的架势。“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这是不少企业创业的核心理念,因为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。但老干妈偏偏反其道行之,多年如一日,始终主打油辣椒,所不同的仅仅只是口感上的区别。
效果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。老干妈辣酱因为标准化制作工艺,口感始终如一,终于获得了消费者的忠诚。如今,有太多人提到辣酱就能想到老干妈,而且买辣酱时只认老干妈。在经济效益方面同样取得了好成绩,继将两个“中国驰名商标”收入囊中后,2013年老干妈又完成销售收入37.2亿元,上缴税收5.1亿元,成为名副其实的辣酱帝国。
具体到辣酱制作,老干妈对于每一个流程都做了严格的把关。从选辣椒开始,必须是贵州当地的优质辣椒,尤其以虾子辣椒为优。其他地方再好再便宜的辣椒,陶华碧都不要,因为她觉得不对味。生产阶段更是层层控制,大到温度、湿度,小到玻璃罐的尺寸,陶华碧都亲自参与,而且对每一个生产线的员工都进行现场辅导,告诉他们该怎样做,为什么这样做。试想,这样做的辣酱能不好吃吗?能不抓住消费者的心吗?
对比老干妈和永丰辣酱的做法,其实不难得出一个结论: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知名度,要先做足消费者的忠诚度,然后再考虑大范围地扩散。
项目的规模越小、越没有名气,在经营过程中就越要诚实守信。在市场竞争中,小规模企业要想生存下来、虎口夺食,是靠抓住大企业的不足之处做文章,更是靠良好的服务和诚实守信来获得目标客户群的认可,以形成“口碑效应”。刻薄不赚钱,忠厚不折本
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。做生意看起来是卖,实质上是“买”,通过诚信经营,取得客户的信任,“买”下了客户的心和一批不会流失的客户,从而在市场上建立信誉,拥有一块立足之地。
有的企业经营者和创业者可能认为,一次不讲信用没关系,下次注意就是了。但是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商人不只要讲信誉,还要一直讲信誉,绝不能有半点马虎,否则就很可能因小失大。陶华碧就曾说:“做人不能弄虚作假,要不然根本没有人跟你做生意,也没有人买你的产品。”
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,但很多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却对此不以为然,认为生存是企业的第一要务,能多赚点、少承担一些责任,可以提高利润空间和赢利水平,不必考虑那么长远;何况现在自己企业的规模和名气都很小,无论是否诚实守信,都不会对商誉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也许有的朋友会说“自古就有无商不奸”,一些做大做强的企业发家致富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原罪的,老实之人只有吃亏的份儿。如果我们对那些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,它们可能的确在经营过程中应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和技巧,但它们在一些方面还是坚守住了最起码的底线,比如诚实守信、产品的质量等。它们在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,靠诚实守信积累了很多关键性资源,否则就难以激活相关资源、青云直上。
其实,只要我们对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商人,进行归类梳理、量化统计、深入分析,就很容易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在规模越小、越没名气的时候越要坚持底线,这样虽然经营压力很大,但容易积累各种资源,得到快速成长;而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名企之后,就更要一如既往地诚实守信,如履薄冰地维护自己的声誉。相反,那些抬高价格,以宰客户为赢利手段的商家,貌似利润提高了,实则是自毁长城,早晚都会关门大吉。
诚信的成本也许很高,但是欺骗的成本更加巨大。企业如果缺乏诚信和商业道德,就无法取得发展和成功,无论规模大小都不例外。通过投机和欺骗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明显的好处,但绝不可能长久的存在下去获得真正的成功。那些只计较一时的小利而不惜毁掉信用的小规模企业,是非常愚蠢的。
标签: 目光短浅 却是 不打 口碑 核心